符号、问题、创造:从“1”开始——关于“数的认识”教材编写随想

符号、问题、创造:从“1”开始

——关于“数的认识”教材编写随想

智慧数学研究所   陈士文

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义务教育教科书  数学》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排了“认识10以内的数”,教材单元开端部分是这样编写的:


图片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,仔细揣摩教材意图,我们发现:

教材编写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依据数来源于数(shǔ),通过口、手一致和物、数对应的方式,教学活动沿着数数、认数、读数、写数依次展开。

教材编写者还拟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“数的含义”,教学的难点是“写数”。

如何落实好教学的重点呢?“写数”是教学的难点吗?

“数的含义”仅在口、手一致和物、数对应上下功夫吗?我们可以开阔视野,从数(物)的存在,数(符号)的多样,数(符号)来自于心(想出来的),数(符号)出自于手(写出来的)等方面,感悟数的含义。

“写数”对小学生而言可不是一日之功,一开始哪怕写的歪歪扭扭,并不漂亮规范,也无妨。即便“写数”是难点,也不是在一堂课上突破。数字“123”可以是宋体,也可以是儿童体,写法稍自由宽松一点,不宜一下子提出临帖刻板的要求,“写数”时要引导感受写(创造)的乐趣。

鉴于上述随想,对“数的认识”有了如下的编排设计:

一、找找哪些物品是“1”?

出示第一幅物品图,图中有一支笔、两个球、三朵花、一个苹果、三本书、五根香蕉等等,要求学生找出是“1”的物品。

出示第二幅物品图,图中有一个苹果、一盘苹果(叠放在一起,不宜数清是几个)、一筐苹果(叠放在一起,不宜数清是几个)、两盒铅笔、三袋糖果等等,引导学生说出是“1”的单个物品或整体包装。

二、看看“1”是什么样的?

出示数字阿拉伯数字图。

出示罗马数字图。


三、想想“1”是怎么来的?

出示写“1”的过程图,从起笔到收笔,有教师在黑板上写的,有学生在方格中写的。有教师在大操场上画的大“1”,有小朋友在一张纸上描的小“1”。

展现“1”出现的过程图,有刻写印章中的“1”,有裁剪图案中的“1”,有美术变体的“1”,有勾边空心的“1”。

四、试试数字“1”怎么写?

一种是规范体,从描红到独写。还可以出现手写体、儿童体,让学生自由选择试写、模仿。

五、猜猜几个“1”怎么办?

我们找到了“1”的物品,如果有几个“1”怎么办?你会画图表示吗?你会写出来吗?你知道怎么读吗?你听说过它的过去吗?

比照原先的教材,现在的编排呈现出三个特点:

一是以符号为主线组织素材。虽然也是通过口、手一致和物、数对应的方式,教学活动也离不开数数、认数、读数、写数等活动,但凸显了符号(数字“1”)意识,从“1”开始,教材就引领学生把生活的具象逐步走向数学的抽象。特别是找找哪些物品是“1”的图片中,有一盘苹果、一筐苹果(叠放在一起,不宜数清是几个)的“1”,素材来自生活场景,教材分层提升到数学表达(数字“1”)。

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推进学习。1”是什么样的?为什么是“1”?“1”是怎么来的?两个“1”怎么办?教材从“是什么?为什么?怎么样?”等方面逐层推进教学活动,在数(shǔ)数过程中,激发思考的欲望,第一课时着重围绕“1”,通过问题来理解数的含义。既有历史纵深感,又有学生参与性。

三是以创造为主线提升感悟。现在的编排,对符号的引入不再有灌输的倾向,在符号的书写上减轻了训练的负担,代之而来的是不同风格的数字体、不同方式的数字写法,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。思考有两个“1”怎么办?为“2”的教学留下接口和空间,让学生有充分想象的创造自由。

综上,从“1”开始,关于“数的认识”的教学,不能把功夫下在书写技能的训练达标上,固然“写数”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,但此难点并非要在一节课上解决,此时更主要的是感受感悟符号的创造。“数的含义”是教学重点,而“1”的含义是直观浅显的,也非难事,重点是在口、手一致与物、数对应的过程中,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。

从数字“1”开始,培育和推动学生的符号意识、问题意识、创造意识。